本报讯 记者周轩千报道 “金融数据是经济运行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数。1月份金融状况有明显改善,这预示经济运行在未来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。”2月21日,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发布会上表示,表外融资在1月出现了正增长,这是积极的信号。加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加码的逆周期调节政策,当前部分表现不佳的经济数据有望在二季度逐渐趋向稳定和正面。
连平表示,1月我国出口剔除汇率影响后的增速为9.1%,好于预期,主要受益于出口区域的多元化。他表示,鉴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、中美贸易摩擦的滞后效应等因素影响,一季度出口增速可能会略有回落,但中美贸易谈判出现积极结果的可能性正在上升。
从PMI来看,连平称喜忧参半:一方面,制造业下行压力较大;另一方面,服务业PMI有所上升,而且随着未来出口的改善,制造业PMI也可能企稳回升。
连平同时预计,CPI将平稳运行,今年大多数时间在2%以下。但PPI阶段性出现负值的可能情形值得特别关注,工业领域阶段性显现的通缩风险是经济下行的新压力源。
就金融数据而言,连平认为,当前信贷增速在稳中适度加快的同时,信贷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,包括企业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在内的债券融资也在快速增长,M2增速也继续回升。他表示,表外融资自2017年以来持续大幅负增长,这是金融条件偏紧的最主要表现,但今年1月出现了正增长。表外融资由于存量规模大,未来也不太可能大幅增长,大概率保持小幅正增长或零左右的增速。
连平表示,金融数据的改善并非单纯的金融现象,而是实体经济需求的反映。而实体需求的增长与补短板、减税降费等政策密切相关,未来还将受益于促进消费的举措等。他还认为,仅凭1月份金融数据,特别是信贷数据,就说“大水漫灌”,过于武断。关键不在于总量,而在于增速,他表示,1月13.4%的信贷增速只能说是“小幅回升”,并且该增速与整个经济运行是相匹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