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,没有设立M2增长目标,这是自2009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未设定M2增长目标。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实事求是、科学倡导经济发展目标与制定政策导向的基本态度,体现了中央确定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这一根本要求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工作成绩时指出,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,广义货币M2增速呈下降趋势,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。事实上,最近几年来,M2目标与实际值多有偏差,如2016年目标为13%左右,实际增长11.3%;2017年目标为12%,实际增长8.2%。2017年M2增速有所下降,反映了在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的背景下,银行业资金运用更加规范,金融部门内部的资金嵌套明显减少,由此派生的存款有所减少,影响到M2同比增长的速度。M2增速有所下降和保持相对低位,可能成为新常态。与此同时,我国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,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保持稳定增长,因此,并未影响到经济中高速增长目标的实现。
经济发展是金融运行的基础,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决定货币供应量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与结构。从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实践看,经济实际达到的规模与增长速度,决定了需要的货币供应量,而不是相反。在宏观调控实践中,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币供给,适当调节广义货币供给。广义货币供给取决于信用创造,而信用创造是由实体经济需要决定的。因此,M2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或反映,而不应该夸大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或作用。除了特定的条件和需要,M2不宜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,只能作为参考或辅助指标。
近年来,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,金融产品日趋复杂,M2的可测性、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都在下降。央行前不久发布的《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指出,在完善货币数量统计的同时,可更多关注利率等价格型指标,逐步推动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。
在新时代,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、制定经济政策、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,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、政策体系、标准体系、统计体系、绩效评价、政绩考核,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。中央政府按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这一根本要求,遵循了经济规律和金融发展趋势变化,适时调整发展预期目标,不再设立M2增长目标,是明智之举。同时,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政策导向及松紧适度的调控要求,有利于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,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。